更新時間▩₪▩:2017-07-13
手持式粗糙度儀適用於冷軋鋼生產現場│☁▩▩,科研實驗室和工廠計量室│╃◕•·。手持式粗糙度儀可測量多種機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根據選定的測量條件計算相應的引數│☁▩▩,在液晶顯示器上清晰地顯示全部測量結果及圖形│☁▩▩,並可在印表機上輸出│☁▩▩,亦可與PC機進行通訊│╃◕•·。具有測值儲存及儲存資料查詢功能│╃◕•·。
TR220 手持式粗糙度儀
1 概述
1概述
TR220 手持式粗糙度儀是公司開發的一個新產品│☁▩▩,該儀器適用於生產現場│☁▩▩,科研實驗室和工廠計量室│╃◕•·。可測量多種機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根據選定的測量條件計算相應的引數│☁▩▩,在液晶顯示器上清晰地顯示出來│╃◕•·。本儀器給出的引數符合 GB/T 3505-2000《產品幾何技術規範 表面結構 輪廓法 表面結構的述語╃₪•、定義及引數》│╃◕•·。
特點▩₪▩:
• 多引數測量▩₪▩:Ra╃₪•、Rq╃₪•、Rz╃₪•、Rt╃₪•、Rp╃₪•、Rv╃₪•、Ry╃₪•、RS╃₪•、RSm╃₪•、RSk╃₪•、Rz(JIS)╃₪•、R3z╃₪•、
Rmax╃₪•、RPc╃₪•、Rk╃₪•、Rpk╃₪•、Rvk╃₪•、Mr1╃₪•、Mr2;
• 高精度電感感測器;
• RC╃₪•、PC- RC╃₪•、Gauss╃₪•、D-P四種濾波方式;
• 128×64 點陣液晶│☁▩▩,可顯示漢字╃₪•、全部引數及圖形;
• 採用 DSP 晶片進行控制和資料處理│☁▩▩,速度快│☁▩▩,功耗低;
• 內建鋰離子充電電池及控制電路│☁▩▩,容量高╃₪•、無記憶效應│☁▩▩,充電時間短│☁▩▩,持續工作時
間長│☁▩▩,大於 20 小時;
• 機電一體化設計│☁▩▩,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方便快捷;
• 帶有測值儲存功能及儲存資料查詢功能;
• 可以自定義系統時鐘│☁▩▩,在開機時有當前時鐘顯示│☁▩▩,在儲存測量值時有時間記錄和顯
示;
• 內建標準 RS232 介面│☁▩▩,可與 PC 機通訊;
• 內建標準 RS232 介面│☁▩▩,可連線時代 TA220s 印表機│☁▩▩,可列印全部引數及輪廓圖形;
• 具有自動關機╃₪•、記憶及各種提示說明資訊;
• 可選配曲面感測器╃₪•、小孔感測器╃₪•、深槽感測器╃₪•、測量平臺╃₪•、感測器護套╃₪•、接長杆等
附件│╃◕•·。
1.1 測量原理
測量工件表面粗糙度時│☁▩▩,將感測器放在工件被測表面上│☁▩▩,由儀器內部的驅動機構帶動感測器沿被測表面做等速滑行│☁▩▩,感測器透過內建的銳利觸針感受被測表面的粗糙度│☁▩▩,此時工件被測表面的粗糙度引起觸針產生位移│☁▩▩,該位移使感測器電感線圈的電感量發生變化│☁▩▩,從而在相敏整流器的輸出端產生與被測表面粗糙度成比例的模擬訊號│☁▩▩,該訊號經過放大及電平轉換之後進入資料採集系統│☁▩▩,DSP 晶片將採集的資料進行數字濾波和引數計算│☁▩▩,測量結果在液晶顯示器上讀出│☁▩▩,可以儲存│☁▩▩,也可以在印表機上輸出│☁▩▩,還可以與 PC 機進行通訊│╃◕•·。
1.2標準配置
1. TR220 主機(1 臺) 2. TS100 標準感測器 (1支)
3. 電源介面卡(1 臺) 4. 起子(1支)
5. 感測器護套(1 件) 6. 可調支架(1 件)
7. Ra 值標準樣板(1 塊) 2 概述
1.4基本連線方法
1.4.1 感測器裝卸
安裝時│☁▩▩,用手拿住感測器的主體部分│☁▩▩,按圖 1.4.1 所示將感測器插入儀器底部的感測器連結套中│☁▩▩,然後輕推到底│╃◕•·。拆卸時│☁▩▩,用手拿住感測器的主體或保護套管的根部│☁▩▩,慢慢地向外拉出│╃◕•·。
提示: 1. 感測器的觸針是本儀器的關鍵零件│☁▩▩,應給予高度重視│╃◕•·。
2. 在進行感測器裝卸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不要碰及觸針│☁▩▩,以免造成損壞,影響測量│╃◕•·。
3. 在安裝感測器時│☁▩▩,應特別注意連結要可靠│╃◕•·。
1.4.2 電源介面卡及電池充電
當液晶屏上的電池提示符號顯示為 並出現閃爍│☁▩▩,表示此時電池電壓已低│☁▩▩,應儘快給儀器充電│╃◕•·。充電時│☁▩▩,先檢查儀器底部的電池開關│☁▩▩,必須是處於 ON 的位置│☁▩▩,再按圖 1.4.2 所示將電源介面卡的電源插頭插入儀器的電源插座中│☁▩▩,然後將電源介面卡接到 220V50Hz 的市電上,即開始充電│╃◕•·。電源介面卡的輸入電壓為 220 伏交流│☁▩▩,輸出 6 伏直流│☁▩▩,zui大充電電流約500 毫安│☁▩▩,zui長充電時間約 2.5 小時│╃◕•·。本儀器採用是鋰離子電池│☁▩▩,無記憶效應,可以隨時充電│☁▩▩,充電時儀器可照常工作│╃◕•·。 充電時│☁▩▩,液晶屏上的電池提示符號為 │☁▩▩,表示正在充電│╃◕•·。電池充滿電後│☁▩▩,液晶屏顯示閃爍│☁▩▩,應儘快切斷電源│╃◕•·。切斷電源│☁▩▩,開機後液晶屏電池提示符號顯示 │☁▩▩,符號內黑色部分代表電池容量│╃◕•·。
提示: 1. 電池電壓提示符的意義▩₪▩:
表示電壓正常│☁▩▩,可進行測量操作;符號內部的黑色部分代表電池容量;
表示電壓過低│☁▩▩,需儘快充電;
表示正在充電;
表示已充滿│☁▩▩,應儘快切斷電源;
2.在充電狀態下測量工件時│☁▩▩,應注意連線的擺放不要影響測量操作│╃◕•·。
3.電壓低時需儘快充電│☁▩▩,充滿後應儘快切斷電源│╃◕•·。
4.充電時│☁▩▩,儀器需要對充電情況進行監測│☁▩▩,所以在充電狀態下無需關機│☁▩▩,如關機│☁▩▩,儀器將自動開機│╃◕•·。
2測量操作
2.1測量前的準備
2.1.1 開機
按下電源鍵 後儀器開機,液晶顯示屏自動顯示型號╃₪•、名稱及製造商資訊│☁▩▩,然後顯示當
前系統時間│☁▩▩,然後自動進入基本測量狀態│☁▩▩,液晶顯示出設定的測量條件│☁▩▩,引數╃₪•、單位╃₪•、取樣
長度╃₪•、評定長度╃₪•、量程╃₪•、濾波器│☁▩▩,見圖 2.1.1│╃◕•·。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TR220
手持式粗糙度儀
*******************
時代集團公司
年--月--日
00--01--01
時--分--秒
00--00--80
儀器型號
儀器名稱
製造商
系統當前時間
電池符號
濾波器
引數及值
評定長度
量程
按 鍵開機
圖 2.1.1 開機顯示
說明▩₪▩:1.由於儀器出廠時│☁▩▩,儀器底部的電池開關置於 OFF 位置│☁▩▩,或者長期不用時│☁▩▩,為了延長
電池使用壽命也一般將電池開關置於 OFF 位置│☁▩▩,所以*使用開機前應先檢查是否
已將電池開關置於 ON位置│☁▩▩,否則開不了機│☁▩▩,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充電插座插著電源 5 測量操作
第 5 頁 共 31 頁
介面卡時可由電源直接供電而不用電池供電│╃◕•·。
2.*開機│☁▩▩,液晶顯示屏所顯示的內容為本儀器的原始設定│☁▩▩,系統時間顯示為 00-01-01│☁▩▩,
00-00-80│☁▩▩,請根據實際時間自己設定│☁▩▩,系統時間設定請參照 2.5.5│☁▩▩,測量條件的設定也
為出廠設定│☁▩▩,下次開機將顯示上次關機時使用者所設定的內容和測量資料│╃◕•·。
3.開機時│☁▩▩,不要按住電源鍵不放│╃◕•·。
2.1.2 測量*條件檢測
a.開機檢查電池電壓是否正常;
b.擦淨工件被測表面;
c.參照圖 2.1.2-1,將儀器正確╃₪•、平穩╃₪•、可靠地放置在工件被測表面上;
d.參照圖2.1.2-2 ,感測器的滑行軌跡必須垂直於工件被測表面的加工紋理方向│╃◕•·。
90°
放置不正確 儀器正確放置 放置不正確
圖 2.1.2-1 儀器的正確擺放
圖 2.1.2-2 測量方向
2.1.3 零位調整
輕觸回車鍵 │☁▩▩,液晶屏顯示出當前觸針的相對位置│☁▩▩,當觸針位置游標在 0 位以下時表
示當前觸針的位置偏底│☁▩▩,0 位以上時表示當前觸針的位置偏高│☁▩▩,這時候應對被測工件或儀器
的相對位置做一些調整│☁▩▩,以保證觸針位置游標在 0 位│☁▩▩,獲得*測量結果│╃◕•·。合理巧妙地使用
TR220 儀器的附件如可調支架╃₪•、測量平臺等│☁▩▩,將有助於觸針位置的調整│☁▩▩,操作上方便快捷│╃◕•·。 6 測量操作
第 6 頁 共 31 頁
2.1.4 測量條件的選擇
測量前應設定好所需要的引數│☁▩▩,根據工件具體情況設定取樣長度│☁▩▩,評定長度│☁▩▩,量程│☁▩▩,濾
波器│╃◕•·。
選擇原則▩₪▩:
取樣長度值推薦表參考第 9.2 章│╃◕•·。
評定長度的首先選擇標準推薦值│☁▩▩,ln=5l│☁▩▩,即評定長度內包含 5 個取樣長度│╃◕•·。當工件被
測表面的尺寸空間小於 7 個取樣長度(其中 2 個取樣長度用於計算濾波用)時│☁▩▩,可以選擇 5
個以下的取樣長度│☁▩▩,但應當注意到│☁▩▩,取樣長度個數選擇的越少│☁▩▩,示值的重複性越差│╃◕•·。
建議量程的選擇先從zui小量程開始選取│☁▩▩,當出現超量程誤差時│☁▩▩,增大量程│╃◕•·。
本儀器共有 4 種濾波方式▩₪▩:
RC▩₪▩:傳統濾波器│☁▩▩,常見於老式模擬儀器上│☁▩▩,現在通常用數字濾波實現│╃◕•·。特點是濾波後
輪廓形狀發生畸變│☁▩▩,對Ra 引數值影響不大│☁▩▩,對其他引數有不同程度影響│╃◕•·。目前│☁▩▩,在用隨機
樣板標定儀器時│☁▩▩,還要使用這個濾波方式│╃◕•·。其他情況下│☁▩▩,不推薦使用│╃◕•·。
PC-RC▩₪▩:對 RC 進行了相位修正│☁▩▩,濾波後輪廓形狀基本不變│╃◕•·。其幅值傳輸特性與 RC 相
同│╃◕•·。
Gauss▩₪▩:新標準濾波器│☁▩▩,將取代 RC│╃◕•·。特點是濾波後輪廓形狀基本不變│╃◕•·。
D-P▩₪▩:只對未濾波輪廓取zui小二乘中線│╃◕•·。
具體設定操作請參照第 2.3 章│╃◕•·。
2.2 測量
準備就緒後按啟動鍵 開始測量(如圖 2.2 所示)│╃◕•·。感測器在被測表面上滑行│☁▩▩,液晶屏
顯示進度條“ ”│☁▩▩,表示當前儀器的感測器正在採集資訊│☁▩▩,當進度條填滿後又復位開
始快速變動時│☁▩▩,表示取樣結束│☁▩▩,正在進行濾波│☁▩▩,當進度條又一次填滿│☁▩▩,即濾波完畢│☁▩▩,液晶
屏顯示“正在計算引數”│☁▩▩,zui後│☁▩▩,測量完畢│☁▩▩,本次測量的結果顯示在液晶屏上│╃◕•·。
按[ ]停機
正在濾波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正在計算引數
按 鍵開始測量
正在測量
圖 2.2 測量過程
提示: 1. 在測量狀態時若意外觸動電源鍵,造成關機,再開機時,儀器的感測器將先
復位,此時在操作上不要對儀器的感測器有任何干擾, 復位後儀器等待新 7 測量操作
第 7 頁 共 31 頁
的啟動指令│╃◕•·。
2. 在液晶屏顯示“正在測量”時按 鍵可以立即停止當前測量│☁▩▩,並且傳
感器將回復到初始位置│☁▩▩,等待重新測量│☁▩▩,液晶屏顯示測量值為 0│╃◕•·。
2.3測量條件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預設選擇測量條件設定項│☁▩▩,接
著按回車鍵 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選單│☁▩▩,子選單裡包含七個專案▩₪▩:取樣長度╃₪•、評定長
度╃₪•、量程╃₪•、濾波器╃₪•、引數╃₪•、C(RPc μm)設定╃₪•、C(RPc %)設定│☁▩▩,這時如果按滾動鍵 ╃₪•、
PRINT 可進行專案選取和翻頁│☁▩▩,如果按 可修改當前所選中專案的值(如圖 2.3 所示)│╃◕•·。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測量條件設定 0.8mm
PRINT
修改所選中
專案的值
選擇專案
翻頁
圖 2.3 測量條件設定
2.3.1 取樣長度的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儀器預設選中“取樣長度”項│☁▩▩,直接再按回車鍵 就可以依次迴圈顯示切換各種取樣
長度值 │☁▩▩,停到所需要的設定值後│☁▩▩,可按滾動鍵 ╃₪•、
PRINT 繼續進入下一個專案如評定長度等的修改│☁▩▩,或者按退出鍵 兩次就退回到基本
測量狀態│☁▩▩,這時相應液晶屏上顯示取樣長度已經改變為所設定的值(如圖 2.3.1 所示)│╃◕•·。
取樣長度l:
評定長度ln:5l
量程
濾波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
濾波
0.8mm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
濾波
2.5mm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25mm
自動
5l
圖 2.3.1 取樣長度設定
2.3.2 評定長度的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此時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到“評定長度”行時│☁▩▩,再按回車鍵 就可以依次循
環顯示切換各種評定長度值 │☁▩▩,停到所需要的設定值後│☁▩▩,可按
滾動鍵 ╃₪•、 PRINT 繼續進入下一個專案如量程等的修改│☁▩▩,或者按退出鍵 兩次就退
回到基本測量狀態│☁▩▩,這時相應液晶屏上顯示評定長度“LTH▩₪▩:”已經改變為所設定的值(如
圖 2.3.2 所示)│╃◕•·。
提示: 1.如果當前取樣長度設定為自動時│☁▩▩,按滾動鍵 PRINT 時游標自動跳過評定長度
而選中量程│☁▩▩,評定長度自動設定為 5L│☁▩▩,此時不能進行評定長度的人工設定│╃◕•·。 8 測量操作
第 8 頁 共 31 頁
PRINT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再 PRINT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
濾波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
濾波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
濾波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
量程
濾波
5l
1l
2l
3l
4l
±40μm
測量條件設定
圖 2.3.2 評定長度的設定
2.3.3 量程的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此時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到“量程”行時│☁▩▩,再按回車鍵 就可以依次迴圈顯
示切換各種量程值 │☁▩▩,停到所需要的設定值後│☁▩▩,
可按滾動鍵 ╃₪•、 PRINT 繼續進入下一個專案如濾波器等的修改│☁▩▩,或者按退出鍵 兩
次就退回到基本測量狀態│☁▩▩,這時相應液晶屏上顯示量程“RAN▩₪▩:”已經改變為所設定的量程
(如圖 2.3.3所示)│╃◕•·。
功能選擇 再 PRINT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測量條件設定 取樣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取樣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40μm
±80μm
±40μm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
PRINT
RC
取樣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
濾波器▩₪▩:RC
自動
±20μm
圖 2.3.3 量程的設定
2.3.4 tr200粗糙度儀濾波器的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此時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到“濾波器”行時│☁▩▩,再按回車鍵 就可以依次迴圈
顯示切換各種濾波器 │☁▩▩,停到所需要的濾波器後│☁▩▩,按退出
鍵 兩次後│☁▩▩,液晶屏顯示“正在濾波”│☁▩▩,表示儀器正根據所選的濾波器對之前所測的值進
行重新濾波│☁▩▩,完畢後自動退回到基本測量狀態│☁▩▩,相應液晶屏上顯示出重新濾波後的引數值│☁▩▩,
在“FIL▩₪▩:”字樣後顯示相應的濾波器(如圖 2.3.4 所示)│╃◕•·。 9 測量操作
第 9 頁 共 31 頁
PRINT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引數▩₪▩:
±20μm
±80μm
取樣
評定
量程▩₪▩:
取樣 濾波器▩₪▩:
評定
量程▩₪▩:
取樣 濾波器▩₪▩:RC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再 PRINT
±40μm
±40μm
±40μm
RC
Gauss
±40μm
取樣長度l:0.8mm
評定長度ln:5l
量程▩₪▩:
濾波器▩₪▩:D-P RC
Ra
測量條件設定 PC-RC
圖 2.3.4 tr200粗糙度儀濾波器的設定
2.3.5 引數的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此時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到“引數的設定”行時│☁▩▩,再按回車鍵 就可以依次
迴圈顯示切換各種引數 │☁▩▩,停到所需要
的引數後│☁▩▩,可按滾動鍵 ╃₪•、 PRINT 繼續進入下一個專案的修改│☁▩▩,或者按退出鍵 兩
次就退回到基本測量狀態│☁▩▩,這時相應液晶屏上顯示的引數及值已經改變為所設定的引數及值
(如圖 2.3.5所示)│╃◕•·。
Ra
±20μm
評定
量程
濾波
引數▩₪▩:
功能選擇 再 PRINT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引數▩₪▩: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引數▩₪▩: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引數▩₪▩: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引數▩₪▩:Ra
PRINT
Rk
RPc
Rq
評定
量程
濾波器▩₪▩:RC
評定 引數▩₪▩:
量程
濾波器▩₪▩:RC
引數▩₪▩:
評定長度ln:5l
量程▩₪▩:±40μm
濾波器▩₪▩:RC
引數▩₪▩:
C(RPc μm)設定
Ra
Rz
Ry
Rmax
測量條件設定
圖 2.3.5 引數的設定
提示: 1.這七個引數為常規需要測量的引數│☁▩▩,設定後可以在基本測量狀態時直接顯示
在液晶屏上│☁▩▩,與儀器所能夠測量的引數是兩個概念│╃◕•·。本儀器能測量的所有參
數共有 19 個│☁▩▩,要查詢每次測量後所有引數的值請參照第 4.1章│╃◕•·。
2.當引數設定為 Rk 時│☁▩▩,退出設定後│☁▩▩,基本測量狀態的液晶介面與引數設定為
其他引數時的介面不同│☁▩▩,液晶屏上顯示出 Rk 引數組的五個引數值│☁▩▩,不顯示當
前所設定的評定長度╃₪•、量程╃₪•、濾波器等│╃◕•·。
10 測量操作
第 10 頁 共 31 頁
2.3.6 C(RPc μm)設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再按回車鍵 │☁▩▩,即進入“測量條件設定”的子菜
單│☁▩▩,此時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到“C(RPc μm)設定”字樣時│☁▩▩,再按回車鍵 │☁▩▩,
進入 C(RPc μm)設定狀態│☁▩▩,透過 ╃₪•、 PRINT 可以增大或減小當前游標所在位置的
數值│☁▩▩,透過按回車鍵 可移動游標位置│☁▩▩,透過這三個鍵的配合使用設定好 C 的值│╃◕•·。然後
按退出鍵 三次就退回到基本測量狀態│╃◕•·。
2.3.7 C(RPc %)設定
操作同上 2.3.6
2.4 功能選擇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預設選擇測量條件設定項│☁▩▩,接
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下移到功能選擇│☁▩▩,然後按回車鍵 進入功能選擇的子選單│☁▩▩,
子選單裡包含五個專案▩₪▩:列印╃₪•、圖形╃₪•、觸針位置╃₪•、示值校準╃₪•、統計(PC 機軟體)│☁▩▩,這時如果
按滾動鍵 ╃₪•、 PRINT 可進行專案選取和翻頁│☁▩▩,如果按 可修改當前所選中專案的值
(如圖 2.4 所示)│╃◕•·。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測量條件設定
翻頁和選擇專案
進入所選中專案
的下一級子選單
PRINT
列印 0.8mm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測量條件設定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功能選擇 PRINT 列印
圖 2.4 功能選擇
2.4.1 列印
列印之前按圖 2.4.1 所示│☁▩▩,用通訊電纜將儀器與印表機連線好│☁▩▩,將印表機的波特率設定
為 9600│☁▩▩,並使印表機處於聯機狀態│╃◕•·。
圖 2.4.1 連線印表機 圖2.4.1.1-1 列印選擇引數-1
2.4.1.1列印選擇引數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進入“列印”選項(如圖 2.4 所示)│☁▩▩,然後按兩次回
車鍵 即進入“列印選擇引數”的子選單│☁▩▩,透過滾動鍵 ╃₪•、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需
要列印的引數│☁▩▩,按回車鍵 │☁▩▩,液晶屏上該引數後面出現“√” 即表示該引數被選中列印│☁▩▩,
同時游標自動移到下一個引數│☁▩▩,如果某引數後原本有“√”│☁▩▩,那再按回車鍵 │☁▩▩,“√”消
失表示取消列印該引數│☁▩▩,選好所有需要列印的引數後按退出鍵 │☁▩▩,液晶屏上顯示自動退回
粗糙度儀
RS232介面 通訊電纜
時代TA220s印表機 ******************************
TR220 Roughness Tester
TIME Group Inc.
NO.▩₪▩:
Operator:
Data▩₪▩:
Cutoff▩₪▩:0.25mm
n*Cutoff▩₪▩:5
Filter▩₪▩:RC
Ra = 0.018 μm
****************************** 11 測量操作
第 11 頁 共 31 頁
上一級選單(如圖 2.4.1.1-2 所示)│☁▩▩,同時印表機上輸出剛才選定的引數及值(如圖 2.4.1.1-1
所示)│╃◕•·。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選擇引數 Rq
Rz Rt
Rp
Ry
RSm
Rz(JIS)
Rmax
Rmr
Ra
Ra
Rz Rt
Rp Rv
Ry RS
RSm
Rz(JIS)
Rmax
Rmr
Rq
Ra Rq
Rz Rt
Rp Rv
Ry RS
RSm RSk
Rz(JIS) R3z
Rmax RPc
Rmr
Ra
Rz
PRINT
再按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圖 2.4.1.1-2列印選擇引數-2
2.4.1.2列印輪廓圖形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進入“列印”選項(如圖 2.4 所示)│☁▩▩,透過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列印輪廓圖形”字樣│☁▩▩,再按回車鍵 │☁▩▩,液晶屏上顯示“正在列印”│☁▩▩,(如
圖 2.4.1.2-1所示)│☁▩▩,印表機上打印出輪廓圖形(如圖 2.4.1.2-2 所示)│☁▩▩,列印完畢液晶屏退回
列印的子目錄│☁▩▩,透過滾動鍵 ╃₪•、 PRINT 可繼續選擇列印的其他內容│☁▩▩,也可按退出鍵
退出│╃◕•·。
列印選擇引數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正在列印
自動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PRINT 列印輪廓圖形
圖 2.4.1.2-1列印輪廓圖形-1
Vv▩₪▩:20000
Vh▩₪▩:50
圖 2.4.1.2-2列印輪廓圖形-2
2.4.1.3列印支承率曲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
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
進入“列印”選項(如圖 2.4 所示)│☁▩▩,透過滾動鍵 PRINT 將光
標移動到“列印支承率曲線”字樣│☁▩▩,再按回車鍵 │☁▩▩,液晶屏上
顯示“正在列印”│☁▩▩,(如圖 2.4.1.3-2 所示)│☁▩▩,印表機上打印出支
承率曲線(如圖 2.4.1.3-1 所示)│☁▩▩,列印完畢液晶屏退回列印的子
目錄│☁▩▩,透過滾動鍵 ╃₪•、 PRINT 可繼續選擇列印的其他內容│☁▩▩,
也可按退出鍵 退出│╃◕•·。
2.4.1.3-1 列印支承率曲線-1
0 100 Rmr(%)
100
C(%Rt) 12 測量操作
第 12 頁 共 31 頁
******************************
TR220 Roughness Tester
TIME Group Inc.
NO.▩₪▩:
Operator:
Data▩₪▩:
Cutoff▩₪▩:0.8mm
n*Cutoff▩₪▩:5
Filter▩₪▩:RC
Ra =0.394 μm
Rq =0.437 μm
Rz =1.228 μm
Rt =1.240 μm
Rp =0.611 μm
Rv =0.615 μm
Ry =1.240 μm
RS =0.0816 mm
RSm =0.0800 mm
RSk =-0.005
Rz(JIS)=1.212 μm
R3z =1.212 μm
Rmax =1.240 μm
RPc =125/Cm
C =0.25μm
C(%Ry) Rmr(%)
5 13.4
10 23.4
15 27.3
20 30.7
25 34.0
30 37.4
40 43.8
50 52.0
60 57.9
70 63.7
80 69.2
90 75.4
100 100
Vv▩₪▩:20000
Vh▩₪▩:50
...
列印輪廓圖形 PRINT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自動
正在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圖 2.4.1.3-2列印支承率曲線-2
2.4.1.4列印 Rk引數圖形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進入“列印”選項(如圖 2.4 所示)│☁▩▩,透過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列印“Rk 引數圖形”字樣│☁▩▩,再按回車鍵 │☁▩▩,液晶屏上顯示“正在列印”│☁▩▩,
(如圖 2.4.1.4-1 所示)│☁▩▩,印表機上打印出 Rk 引數組的值及圖形(如圖 2.4.1.4-2 所示)│☁▩▩,打
印完畢液晶屏退回列印的子目錄│☁▩▩,透過滾動鍵 ╃₪•、 PRINT 可繼續選擇列印的其他內容│☁▩▩,
也可按退出鍵 退出│╃◕•·。
列印輪廓圖形 PRINT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自動
正在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列印Rk引數圖形
圖 2.4.1.4-1列印 Rk 引數圖形-1
******************************
TR220 Roughness Tester
TIME Group Inc.
NO.▩₪▩:
Operator:
Data▩₪▩:
Cutoff▩₪▩:0.8mm
n*Cutoff▩₪▩:5
Filter▩₪▩:RC
Rk =1.122 μm
Rpk =0.000 μm
Rvk =0.197 μm
Mr1 =0.2 %
Mr2 =75.4 %
100
Rt(%)
0 100 Rmr(%)
********************************
圖 2.4.1.4-2列印 Rk 引數圖形-2
圖 2.4.1.5-1列印引數和圖形-1
2.4.1.5列印引數和圖形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
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進
入“列印”選項(如圖 2.4 所示)│☁▩▩,透過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
動到“列印引數和圖形”字樣│☁▩▩,再按回車鍵 │☁▩▩,液晶屏上顯示“正
在列印” (如圖 2.4.1.5-2 所示)│☁▩▩,印表機上打印出當前測量的所有引數值(Rk 引數組除外)
Rmr 值及輪廓圖形(如圖 2.4.1.5-1 所示)│☁▩▩,列印完畢液晶屏退回列印的子目錄│☁▩▩,透過滾動
鍵 ╃₪•、 PRINT 可繼續選擇列印的其他內容│☁▩▩,也可按退出鍵 退出│╃◕•·。 13 測量操作
第 13 頁 共 31 頁
PRINT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輪廓圖形
列印支承率曲線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自動
列印支承率曲線 正在列印
列印Rk引數圖形
列印 列印選擇引數
列印引數和圖形
圖 2.4.1.5-2列印引數和圖形-2
2.4.2圖形
該選單下包含五個子選單▩₪▩:濾波輪廓╃₪•、不濾波輪廓╃₪•、支承率曲線╃₪•、Rk 引數圖形╃₪•、直接
輪廓│╃◕•·。
2.4.2.1濾波輪廓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圖形”字樣│☁▩▩,再按
回車鍵 │☁▩▩,進入圖形的子選單│☁▩▩,預設為“濾波輪廓”│☁▩▩,繼續按回車鍵│☁▩▩,液晶屏上顯示出該
圖形曲線│╃◕•·。在這種狀態下按回車鍵可放大圖形垂直方向上的倍數 1 倍╃₪•、2 倍╃₪•、5 倍╃₪•、10 倍╃₪•、
20 倍╃₪•、50 倍迴圈│☁▩▩,按滾動鍵 ╃₪•、 PRINT 滾動顯示各個取樣長度對應的輪廓曲線│☁▩▩,按
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如圖 2.4.2.1 所示)│╃◕•·。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 PRINT
濾波輪廓
不濾波輪廓
支承率曲線
Rk引數曲線
濾波輪廓
PRINT
PRINT
PRINT
PRINT
Vv:5X 1:5
Vv:5X 1:4
Vv:5X 1:3
Vv:5X 1:2
Vv:5X Vv:1X Vv:2X 1:1
Vv:20X
Vv:10X
Vv:5X 1:1
功能選擇
圖 2.4.2.1 濾波輪廓
2.4.2.2不濾波輪廓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圖形”字樣│☁▩▩,再按
回車鍵 │☁▩▩,進入圖形的子選單│☁▩▩,透過滾動鍵 ╃₪•、 PRINT 選中“不濾波輪廓”字樣│☁▩▩,
再按回車鍵│☁▩▩,液晶屏上顯示出該圖形曲線│╃◕•·。在這種狀態下按回車鍵可放大圖形垂直方向上的
倍數 1 倍╃₪•、2 倍╃₪•、5 倍╃₪•、10 倍╃₪•、20 倍╃₪•、50 倍迴圈│☁▩▩,按滾動鍵 ╃₪•、 PRINT 滾動顯示各
個取樣長度對應的輪廓曲線│☁▩▩,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操作框圖類似圖 2.4.2.1│╃◕•·。
2.4.2.3支承率曲線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圖形”字樣│☁▩▩,再按
回車鍵 │☁▩▩,進入圖形的子選單│☁▩▩,透過滾動鍵 ╃₪•、 PRINT 選中“支承率曲線”字樣│☁▩▩,
再按回車鍵│☁▩▩,液晶屏上顯示出該圖形曲線│╃◕•·。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如圖 2.4.2.3 所
示)│╃◕•·。該曲線的列印參照第 2.4.1.3 章│╃◕•·。 14 測量操作
第 14 頁 共 31 頁
濾波輪廓
不濾波輪廓
Rk引數曲線
╃₪•、 PRINT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PRINT
100
100 Rmr
(%)
C
(%Rt)
數次
功能選擇 圖形
支承率曲線
圖 2.4.2.3 支承率曲線
2.4.2.3 Rk 引數圖形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圖形”字樣│☁▩▩,再按
回車鍵 │☁▩▩,進入圖形的子選單│☁▩▩,透過滾動鍵 ╃₪•、 PRINT 選中“Rk引數圖形”字樣│☁▩▩,
再按回車鍵│☁▩▩,液晶屏上顯示出該圖形曲線│╃◕•·。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操作框圖類似圖
2.4.2.3│☁▩▩,該曲線的列印參照第 2.4.1.4章│╃◕•·。
2.4.2.4直接輪廓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圖形”字樣│☁▩▩,再按
回車鍵 │☁▩▩,進入圖形的子選單│☁▩▩,透過滾動鍵 ╃₪•、 PRINT 選中“直接輪廓”字樣│☁▩▩,再
按回車鍵│☁▩▩,液晶屏上顯示出該圖形曲線│╃◕•·。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操作框圖類似圖
2.4.2.3│☁▩▩,該曲線的列印參照第 2.4.1.2章│╃◕•·。
2.4.3 觸針位置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觸針位置”字樣│☁▩▩,
再按回車鍵 │☁▩▩,進入觸針位置的顯示(如圖 2.4.3 所示)│╃◕•·。當觸針位置游標在 0 位以下時
表示當前觸針的位置偏底│☁▩▩,0 位以上時表示當前觸針的位置偏高│☁▩▩,觸針位置游標在 0 位│☁▩▩,這
時候儀器的實際測量範圍與所選量程*│☁▩▩,為zui大│╃◕•·。為了保證不超量程│☁▩▩,儘量將觸針位置光
標調至 0 位│╃◕•·。當然│☁▩▩,在不引起測值超量程的前提下│☁▩▩,觸針的上下位置不影響測量值│╃◕•·。合理巧
妙地使用 TR220 儀器的附件如可調支架╃₪•、測量平臺等│☁▩▩,將有助於觸針位置的調整│☁▩▩,操作上
方便快捷│☁▩▩,但必須符合 2.1.2 測量*條件檢測中的說明│╃◕•·。
觸針 位置
+
0
-
數次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
列印
圖形
觸針位置
示值校準
功能選擇 ╃₪•、 PRINT
觸針位置
圖 2.4.3 觸針位置
2.4.4 示值校準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功能選擇”│☁▩▩,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示值校準”字樣│☁▩▩,
再按回車鍵 │☁▩▩,進入示值校準介面(如圖 2.4.4 所示)│╃◕•·。此時按按回車鍵 │☁▩▩,將游標移
到要進行示值校準的量程對應的行│☁▩▩,然後透過滾動鍵 可做正向係數調整校準│☁▩▩,每按動
一次│☁▩▩,數字遞增一位│╃◕•·。按滾動鍵 PRINT 可做負向係數調整校準│☁▩▩,每按動一次│☁▩▩,數字遞減
一位│☁▩▩,從而達到示值校準│╃◕•·。示值校準所設定的數值為百分數│☁▩▩,zui大╃₪•、zui小值為±20%│╃◕•·。設定
好後按退出鍵 退出示值校準狀態│╃◕•·。
說明: 1.在使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試隨機樣板時│☁▩▩,如果實際測量值超出樣板標定值的
±10%│☁▩▩,使用示值校準功能按著實際偏差的百分數進行校準│☁▩▩,校準範圍不大於
±20%│╃◕•·。
2.通常情況下│☁▩▩,儀器在出廠前都經過嚴格的測試│☁▩▩,示值誤差遠小於±10%│☁▩▩,在
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者不要頻繁使用示值校準功能│╃◕•·。
3.當示值校準的數值設定在“0”確認後│☁▩▩,所有校準的設定消除,恢復出廠設定│╃◕•·。
4.電源鍵關閉校準的設定不變│☁▩▩,但儀器底部的電池開關關閉│☁▩▩,所有校準的設定
將消除│☁▩▩,恢復為“0”│╃◕•·。
2.5 系統設定
系統設定裡共包含五個子選單▩₪▩:語言╃₪•、單位╃₪•、液晶背光╃₪•、液晶亮度╃₪•、時間校準│╃◕•·。
2.5.1 語言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系統設定”│☁▩▩,按回車鍵 │☁▩▩,儀器預設選擇“語言”字樣│☁▩▩,再按回車鍵 │☁▩▩,透過
滾動鍵 ╃₪•、 PRINT 將游標按需求選中“簡體中文”或“English”字樣│☁▩▩,再按回車鍵 │☁▩▩,
液晶屏上顯示的選單即切換為所設的語言(如圖 2.5.1 所示)│╃◕•·。設定完畢後繼續按滾動鍵
PRINT 可選擇其他系統設定項│☁▩▩,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單位▩₪▩:米制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測量條件設定 0.8mm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簡體中文
English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PRINT
語言
圖 2.5.1 語言設定
2.5.2 單位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系統設定”│☁▩▩,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單位”行│☁▩▩,再按回
車鍵 │☁▩▩,可在“英制”和“米制”間切換(如圖 2.5.2 所示)│╃◕•·。設定完畢後繼續按滾動鍵 ╃₪•、
PRINT 可選擇其他系統設定項│☁▩▩,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16 測量操作
第 16 頁 共 31 頁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0.8mm
單位▩₪▩:米制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系統設定
語言 語言
液晶背光▩₪▩:關
0.8mm PRINT 單位▩₪▩:米制
單位▩₪▩:米制
語言 0.8mm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單位▩₪▩:英制
圖 2.5.2 單位設定
2.5.3 液晶背光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系統設定”│☁▩▩,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液晶背光”行後│☁▩▩,
按回車鍵 │☁▩▩,可在“開”和“關”間切換│╃◕•·。設定完畢後繼續按滾動鍵 ╃₪•、 PRINT 可
選擇其他系統設定項│☁▩▩,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提示: 1.在使用儀器的光線環境較差時可開啟背光│╃◕•·。
2.不用背光時應關閉│☁▩▩,節省電能│╃◕•·。
3.開啟液晶背光還有快捷鍵方式│☁▩▩,具體參照第 4.2章│╃◕•·。
2.5.4 液晶亮度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系統設定”│☁▩▩,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液晶亮度”字樣後│☁▩▩,
按回車鍵 │☁▩▩,進入“液晶亮度調節”│☁▩▩,這時透過按滾動鍵 使液晶亮度增強│☁▩▩,按 PRINT
使液晶亮度減弱變暗(如圖 2.5.4 所示)│╃◕•·。設定完畢後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單位▩₪▩:米制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語言 語言
單位▩₪▩:米制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0.8mm PRINT 液晶亮度調節0.8mm
-----------------
按[ ]變亮
液晶亮度 按[ ]變暗 PRINT
液晶變亮
液晶變暗
圖 2.5.4 液晶亮度
2.5.5 時間校準
在基本測量狀態下│☁▩▩,按選單鍵 進入選單操作狀態後│☁▩▩,接著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
下移到“系統設定”│☁▩▩,按回車鍵 並按滾動鍵 PRINT 將游標移動到“時間校準”字樣後│☁▩▩,
按回車鍵 │☁▩▩,進入系統時間的設定狀態│☁▩▩,包括年月日╃₪•、時分秒六項的設定│☁▩▩,這時按回車鍵
移動游標到要設定的數值位置│☁▩▩,再透過按滾動鍵 ╃₪•、 PRINT 增大或減小數字│☁▩▩,設
置好後繼續使用回車鍵 移動游標│☁▩▩,設定下一個數值│☁▩▩,直至六項都按需求設定完畢(如圖
2.5.5 所示)│☁▩▩,按退出鍵 退回上一級選單│╃◕•·。
PRINT
單位▩₪▩:米制 0.8mm
液晶背光▩₪▩:關
液晶亮度
PRINT
測量條件設定
功能選擇
系統設定
軟體資訊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系統設定
時間校準
年--月--日
00--01--01
時--分--秒
00--00--00
並
再
按 PRINT
1
年--月--日
00--01--01
時--分--秒
00--00--0
0.8mm
年--月--日0.8mm
00--01--01
-分--秒
-0 --00 0
數次
1
圖 2.5.5 時間校準 17 關機/快捷鍵的使用/
第 17 頁 共 31 頁
提示: 1.*開機顯示系統時間為出廠原始設定│☁▩▩,使用者需根據實際時間進行重新設
置│☁▩▩,否則系統時間永遠不變│☁▩▩,始終處於 00-01-01╃₪•、00-00-80│╃◕•·。
2.開關電源鍵不影響系統時間│☁▩▩,時間校準完畢後│☁▩▩,下次使用開機後顯示的系
統時間隨校準後的時間相應改變│☁▩▩,並且隨時間變化│╃◕•·。
3.因長期不使用儀器而關掉儀器底部的電池開關後│☁▩▩,當再次開啟電池開關使
用儀器時│☁▩▩,系統時間重新恢復為原始設定 00-01-01╃₪•、00-00-80│☁▩▩,使用者需要
重新進行時間校準│╃◕•·。
4.當使用儀器的儲存功能時會記錄當前儀器的系統時間│╃◕•·。
2.6與 PC機通訊
與 PC 機通訊之前│☁▩▩,按圖 2.6 所示│☁▩▩,用本儀器的通訊電纜│☁▩▩,將儀器與 PC 機的序列
介面連線好│☁▩▩,並在 PC 機上進入本儀器的操作軟體 Data View │╃◕•·。
說明▩₪▩:將本儀器與 PC 機通訊│☁▩▩,需使用時代 Data View 軟體│╃◕•·。操作方法請閱讀軟體使用
說明書│╃◕•·。
RS232介面 通訊電纜
PC機
圖 2.6 連線 PC 機
3關機
當使用完畢│☁▩▩,可輕觸電源鍵 關機│╃◕•·。再次開機時儀器保持關機前的所有設定│╃◕•·。
當五分鐘之內沒有對儀器進行任何操作│☁▩▩,儀器將自動關機│╃◕•·。再次開機時儀器保持關機
前的所有設定│╃◕•·。
當長期不使用儀器│☁▩▩,可關閉儀器底部的電池開關│╃◕•·。再次開機時儀器所有的設定恢復為
原始設定│╃◕•·。
4快捷鍵的使用
4.1按鍵 ▩₪▩:
4.1.1 引數設定為除Rk以外的其他引數
當測量條件設定裡設定引數為除 Rk 以外的引數如 RPc╃₪•、Ra╃₪•、Rz╃₪•、Ry╃₪•、Rmax╃₪•、Rq 時18 快捷鍵的使用
第 18 頁 共 31 頁
(具體操作參照第 2.3.5)│☁▩▩,液晶屏在基本測量狀態時將顯示出引數及值╃₪•、取樣長度╃₪•、行程╃₪•、
量程╃₪•、濾波器的設定情況│☁▩▩,這時*次按引數鍵 顯示本次測量的全部引數值(Rk 參
陣列的引數值不顯示)│☁▩▩,透過滾動鍵 PRINT 滾動翻頁;第二次按引數鍵 顯示
本次測量的*個取樣長度對應的輪廓曲線│☁▩▩,按滾動鍵 PRINT 滾動顯示各個取樣
長度對應的輪廓曲線│☁▩▩,這時按回車鍵 將迴圈顯示該輪廓曲線在垂直方向上放大 1 倍╃₪•、2
倍╃₪•、5 倍╃₪•、10 倍╃₪•、20 倍╃₪•、50 倍時的情況;第三次按引數鍵 顯示本次測量的支承率曲
線, 按滾動鍵 PRINT 滾動顯示 Rmr值;再按鍵將迴圈重複前述內容│☁▩▩,在每個狀態
下按退出鍵 都返回到基本測量狀態(如圖 4.1.1所示)│╃◕•·。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a 0.016μm
Ra = 0.016 μm
Rq = 0.026 μm
Rz = 0.188 μm
Rt = 0.239 μm
Rp = 0.083 μm
Rv = 0.103 μm
Ry = 0.239 μm
PRINT
PRINT
PRINT
PRINT
C
(%Rt)
Ra
0 100 Rmr
(%)
100
C(%Rt) Rmr(%)
5 0.3
10
15
20
25
30
40
C(%Rt) Rmr(%)
50 30.7
60 63.8
75 85.4
80 95.8
95 99.1
100 100
PRINT
PRINT
Vv:2X 1:1 Vv:1X Vv:5X
Vv:5X 1:2
Vv:5X 1:3
Vv:5X 1:4
Vv:5X 1:5
Ra
RS = 0.0183 mm
RSm = 0.0416 mm
RSk = 0.044
Rz = 0.125 μm JIS
R3z = 0.111 μm
Rmax = 0.239 μm
RPC = 0/Cm PRINT C =0.25 μm
Ra
Vv:5X 1:1
Vv:10X
Vv:20X
圖 4.1.1 引數鍵的使用 1
4.1.2 引數設定為 Rk引數
當測量條件設定裡設定引數為 Rk 時(具體操作參照第 2.3.5)液晶屏在基本測量狀態
時直接顯示出 Rk 引數組裡的所有引數值│☁▩▩,包括 Rk╃₪•、Rpk╃₪•、Rvk╃₪•、Mr1╃₪•、Mr2 五個引數值│☁▩▩,
這時按一次引數鍵 │☁▩▩,將顯示 Rk 評定曲線│☁▩▩,再按退出鍵 返回到基本測量狀態(如
圖 4.1.2 所示)│╃◕•·。
Ra Rk = 0.097μm
Rpk = 0.039μm
Rvk = 0.043μm
Mr1 = 7.9%
Mr2 = 91.7%
Rpk
Rk
Rvk0
Mr1 Mr2
Mr(%)
100
圖 4.1.2 引數鍵的使用 2
4.2按鍵 ▩₪▩:
在基本測量狀態時│☁▩▩,按鍵 只作背光鍵使用│☁▩▩,不作滾動鍵│╃◕•·。在除基本測量狀態以
外│☁▩▩,按鍵 只作滾動鍵使用│☁▩▩,不作背光鍵│╃◕•·。
在基本測量狀態│☁▩▩,輕觸按鍵 可在開啟背光與關閉背光間切換│☁▩▩,效果等同於第 2.5.3
章液晶背光的設定│╃◕•·。
4.3按鍵 PRINT
在基本測量狀態時│☁▩▩,按鍵 PRINT只作列印鍵使用│☁▩▩,不作滾動鍵│╃◕•·。在除基本測量狀態19 快捷鍵的使用
第 19 頁 共 31 頁
以外│☁▩▩,按鍵 只作滾動鍵使用│☁▩▩,不作列印鍵│╃◕•·。
在基本測量狀態│☁▩▩,輕觸按鍵 PRINT可在印表機上列印測量引數和圖形│☁▩▩,效果等同於
第 2.4.1.5 章的設定│╃◕•·。
4.4按鍵 ▩₪▩:
在基本測量狀態時│☁▩▩,輕觸按鍵 │☁▩▩,可以儲存當前測量資料和讀取以前儲存過的數
據│╃◕•·。
4.4.1 測值儲存
在基本測量狀態時│☁▩▩,輕觸按鍵 │☁▩▩,液晶介面顯示“存當前資料”被選中│☁▩▩,直接按
回車鍵 │☁▩▩,液晶介面顯示出資料將被存在第 n 組及儲存時間│☁▩▩,若儲存則按回車鍵 │☁▩▩,
即在儲存器的第n組位置儲存了當前的資料,液晶屏顯示正在儲存│☁▩▩,存完後自動退回*步│╃◕•·。
如不想儲存資料│☁▩▩,按退出鍵 │☁▩▩,即退出本次資料儲存狀態│╃◕•·。(如圖 4.4.1 所示)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RPc= 0/Cm
C= 0.25μm
讀歷史資料
存當前資料 存在第 01 組
04-11-25
10:30:20
存在第 01 組 01
圖 4.4.1 儲存數值
本儀器共能儲存 15 組資料│╃◕•·。儀器在儲存當前資料時的位置由儀器本身自動記錄│☁▩▩,位
置從 01~15遞增│☁▩▩,當儲存滿 15 組後位置自動迴圈到第 01 組│☁▩▩,新的內容將自動更新│☁▩▩,替代
原有位置的內容│☁▩▩,若有的儲存內容很重要│☁▩▩,請提前備份│╃◕•·。
4.4.2 讀取儲存值
在基本測量狀態時│☁▩▩,輕觸按鍵 │☁▩▩,液晶介面顯示“存當前資料”被選中│☁▩▩,按滾動
鍵 PRINT 讓游標選中“讀歷史資料”字樣│☁▩▩,再按回車鍵 │☁▩▩,液晶介面顯示將讀第 n 組
資料及其被儲存時間│☁▩▩,透過滾動鍵 PRINT 滾動翻頁│☁▩▩,找到要讀取的那組資料(可
參考儲存時間查詢)│☁▩▩,按回車鍵 │☁▩▩,液晶屏顯示正在讀取進度條│☁▩▩,讀完後儀器自動退回第
一步│☁▩▩,再按退出鍵 │☁▩▩,即退回基本測量狀態│☁▩▩,液晶屏上顯示出所讀取的那組資料的值│☁▩▩,
再輔助其它鍵可察看所讀取的該組資料裡的所有資訊(如圖 4.4.2 所示)│╃◕•·。
存當前資料
讀歷史資料
讀第 01 組
04-11-25
10:30:20
01 讀第 01 組 01
自動退出│☁▩▩,並且基本測量狀態液晶屏顯示讀取的數值│╃◕•·。
讀歷史資料
RPc= 0/Cm
C= 0.25μm
LTH:0.8*5mm
RAN:±40μm FIL:RC
存當前資料 PRINT
讀第 02 組
04-11-25
10:30:20
02
PRINT
圖 4.4.2 讀取儲存值
4.5按鍵 ▩₪▩:
在基本測量狀態│☁▩▩,輕觸按鍵 可快捷實時的顯示出觸針位置│☁▩▩,同第 2.4.3章的操作│╃◕•·。 20 可選附件及其使用
第 20 頁 共 31 頁
5可選附件及其使用
5.1可調支架及感測器護套
當工件的被測面小於儀器的底面時│☁▩▩,可使用 TR220 系列可選附件中的感測器護套和可
調支架作輔助支承│☁▩▩,以完成測量(如圖 5.1-1╃₪•、5.2-2 所示)│╃◕•·。
圖 5.1-1 可調支架和感測器護套的連線 圖 5.1-2 可調支架和感測器護套的使用
提示▩₪▩:1. 圖中 L 不能小於本次測量的驅動行程│☁▩▩,避免發生感測器在測量時掉到工件
外面│☁▩▩,造成感測器返回時頂住工件而發生故障│╃◕•·。
2. 可調支架的鎖緊要可靠│╃◕•·。
3. 注意不要在測量時用可調支架去調針位,應在測量前將可調支架的高度調整
至需要的高度,用卡尺測量即可│╃◕•·。
5.2測量平臺
使用 TA系列測量平臺│☁▩▩,可更方便地調整儀器與被測工件之間的位置│☁▩▩,操作更加靈活╃₪•、
平穩│☁▩▩,使用範圍更大│☁▩▩,可測量複雜形狀零件表面的粗糙度│╃◕•·。與 TA系列測量平臺連用時│☁▩▩,可
更加精確地調整針位│☁▩▩,測量更平穩│╃◕•·。當被測表面 Ra 值較小時│☁▩▩,建議使用測量平臺│╃◕•·。
測量平臺 TR220
圖 5.2
測量平臺
5.3接長杆
使用接長杆│☁▩▩,可增加感測器進入工件內部的深度│☁▩▩,接長杆的長度為 50mm│╃◕•·。 21 可選附件及其使用
第 21 頁 共 31 頁
TR220
圖 5.3 接長杆
5.4磁性表座連線杆
使用磁性表座連線軸│☁▩▩,可將儀器與磁性表座連線
起來│☁▩▩,靈活方便地去測量工件的各種表面如圖 5.4 所
示│☁▩▩,尤其適用於生產現場使用│╃◕•·。
圖5.4 連線磁性表座
5.5感測器
5.5.1 TS100標準感測器
此感測器為 TR220 隨機標準配件│╃◕•·。見圖 5.5.1 所示│╃◕•·。
圖 5.5.1 TS100 感測器
5.5.2 TS110曲面感測器
使用 TS110 曲面感測器│☁▩▩,可測量曲率半徑大於 3mm 的凸凹曲面工件的表面│☁▩▩,見圖
5.5.2-1╃₪•、5.5.2-2 所示│╃◕•·。
導頭 觸針
被測工件
圖 5.5.2-1 TS110 感測器尺寸 圖 5.5.2-2 曲面感測器
TR22022 可選附件及其使用
第 22 頁 共 31 頁
5.5.3 TS120小孔感測器
使用 TS120小孔感測器│☁▩▩,可測量孔直徑大於 2mm的內表面粗糙度│☁▩▩,見圖 5.5.3 所示│╃◕•·。
圖 5.5.3 小孔感測器
5.5.4 TS130深槽感測器
使用 TS130深槽感測器│☁▩▩,可測量槽寬大於 2 ㎜│☁▩▩,槽深小於3 ㎜的溝槽;或者高度小於
3 ㎜的臺階的表面粗糙度│☁▩▩,見圖 5.5.4-1╃₪•、5.5.4-2╃₪•、5.5.4-3 所示│╃◕•·。
78.5
21.5
2.5
φ7
φ10
44 3.4
3.6
5
1.8
圖 5.5.4-1 TS130 深槽感測器
圖 5.5.4-2 TS130 深槽感測器測槽 圖 5.5.4-3 TS130 深槽感測器測臺階
5.5.5 TS131深槽感測器
使用 TS131 深槽感測器│☁▩▩,可測量槽寬大於 3 ㎜│☁▩▩,槽深小於 10 ㎜的溝槽;或者高度小
於 10 ㎜的臺階的表面粗糙度│☁▩▩,詳細尺寸見圖 5.5.5-1╃₪•、5.5.5-2╃₪•、5.5.5-3 所示│╃◕•·。
1.8
12 3.6
3.4
44
φ7
φ10
2.5
21.5
78.5
圖 5.5.5-1 TS131 深槽感測器
圖 5.5.5-2 TS131 深槽感測器測槽 圖 5.5.5-3 TS131 深槽感測器測臺階 23 技術引數
第 23 頁 共 31 頁
6技術引數
6.1感測器
檢測原理▩₪▩: 電感式
測量範圍▩₪▩: 160μm
觸針角度▩₪▩: 90°
導頭縱向半徑▩₪▩: 45mm
針尖材料▩₪▩: 金剛石
針尖半徑 觸針測力
2μm±0.5μm 0.7mN(0.07gf)
5μm±1μm 4mN(0.4gf)
注▩₪▩:針尖半徑 2μm規格的感測器為出口機配置│╃◕•·。
6.2驅動引數
zui大驅動行程▩₪▩:17.5mm/0.71inch
驅動速度
測量時▩₪▩: 當取樣長度= 0.25mm Vt=0.135mm/s
當取樣長度= 0.8mm Vt=0.5mm/s
當取樣長度= 2.5mm Vt=1mm/s
返回時▩₪▩: V=1mm/s
6.3示值誤差
示值誤差不大於±10%│╃◕•·。
6.4示值變動性
示值變動性不大於 6%│╃◕•·。
6.5顯示內容
6.5.1 選單
選單包含測量條件設定╃₪•、功能選擇╃₪•、系統設定╃₪•、軟體資訊等│╃◕•·。
測量條件設定選單裡包含▩₪▩:取樣長度╃₪•、評定長度╃₪•、量程╃₪•、濾波器╃₪•、引數╃₪•、C(RPc μm)
設定╃₪•、C(RPc %)設定七項;
功能選擇選單裡包含五個子選單▩₪▩:列印╃₪•、圖形╃₪•、觸針位置╃₪•、示值校準╃₪•、統計(PC 機軟
件);
系統設定選單裡包含五個子選單▩₪▩:語言╃₪•、單位╃₪•、液晶背光╃₪•、液晶亮度╃₪•、時間校準│╃◕•·。
6.5.1 圖形
透過選單選擇│☁▩▩,可以在液晶屏上顯示的圖形有▩₪▩:濾波輪廓╃₪•、不濾波輪廓╃₪•、支承率曲線╃₪•、
Rk 引數圖形╃₪•、直接輪廓│╃◕•·。(具體操作參照第 2.4.2章)
透過快捷鍵 也可顯示出支承率曲線或 Rk 評定曲線(具體參照第 4.1 章)│╃◕•·。 24 技術引數
第 24 頁 共 31 頁
6.5.2 引數
透過測量條件設定裡的引數設定(具體參照第 2.3.5 章)│☁▩▩,可以在基本測量狀態時液晶
直接顯示引數值的引數有▩₪▩: Ra╃₪•、Rz╃₪•、Ry╃₪•、Rmax╃₪•、Rq╃₪•、RPc或 Rk╃₪•、Rpk╃₪•、Rvk╃₪•、Mr1╃₪•、Mr2│╃◕•·。
透過輕觸引數鍵 │☁▩▩,可以顯示所有引數除上以外還有 Rt╃₪•、Rp╃₪•、Rv╃₪•、RS╃₪•、RSm╃₪•、RSk╃₪•、
Rz(JIS)╃₪•、R3z(具體參照第 4.1 章)│╃◕•·。
6.5.3 提示資訊
測量資訊╃₪•、儲存資訊╃₪•、讀取資訊╃₪•、錯誤資訊╃₪•、電池電量及關機提示資訊│╃◕•·。
6.6輪廓和濾波器
表 1
輪 廓 濾 波 器
RC
PC-RC
濾波輪廓
Gauss
直接輪廓 D-P
6.7取樣長度
取樣長度有 0.25mm│☁▩▩,0.8mm│☁▩▩,2.5mm三擋可選│╃◕•·。
6.8 評定長度
評定長度中含有 5 個取樣長度(5L)│╃◕•·。
6.9粗糙度引數和顯示範圍
表 2
參 數 顯 示 範 圍
Ra
Rq
0.005μm ~ 16μm
Rz
R3z
Ry
Rt
Rp
Rv
Rz(JIS)
Rmax
0.02μm ~ 160μm
RSk 0 ~ 100%
RS
RSm
1mm
Rmr 0 ~ 100%
25 技術引數 /日常維護與保養
第 25 頁 共 31 頁
6.10測量範圍和分辨力
表 3
測量範圍 分辨力
自動 0.01μm ~0.04μm
±20μm 0.01μm
±40μm 0.02μm
±80μm 0.04μm
6.11電源
TR220 儀器使用鋰離子充電電池一塊│╃◕•·。
6.12溫度/溼度範圍
工作環境▩₪▩: 溫度▩₪▩:0℃~ 40℃
溼度▩₪▩:< 90% RH
儲存運輸環境▩₪▩:溫度▩₪▩:- 25℃~ 60℃
溼度▩₪▩:< 90% RH
6.13外形尺寸和重量
TR220 儀器的外形尺寸 140×52×48mm,重量約 440g│╃◕•·。
6.14連線印表機
僅連線時代 TA系列印表機如 TA210╃₪•、TA220s 型號印表機列印引數│╃◕•·。
6.15連線 PC機
標準 RS-232 序列通訊│╃◕•·。
7 日常維護與保養
¤ 避免碰撞╃₪•、劇烈震動╃₪•、重塵╃₪•、潮溼╃₪•、油汙╃₪•、強磁場等情況的發生;
¤ 感測器是儀器的精密部件│☁▩▩,應精心維護│╃◕•·。每次使用完畢│☁▩▩,要將感測器放回包裝盒
中;
¤ 隨機標準樣板應精心保護│☁▩▩,以免劃傷後造成校準儀器失準│╃◕•·。
7.1故障處理
本儀器如出現故障│☁▩▩,先按下節故障資訊提供的措施處理│☁▩▩,如仍不能排除│☁▩▩,則返回生產
廠家維修│╃◕•·。使用者請勿自行拆卸╃₪•、修理│╃◕•·。送回生產廠家進行檢修的儀器 │☁▩▩,應隨同附上保修卡
及隨機配備的標準樣板│☁▩▩,並說明故障現象│╃◕•·。
7.2故障資訊
表 4
故障現象 原因 排除措施
超出量程
被測訊號的zui大值超出本量程
範圍;
1.按退出鍵返回;
2.進入選單設定狀態│☁▩▩,增大量程範26 日常維護與保養 / 參考資料
第 26頁 共31 頁
圍│☁▩▩,按退出鍵返回;
3.調整儀器的位置│☁▩▩,儘量使觸針顯
示的位置在中間;
4.重新測量│╃◕•·。
無測量資料
操作錯誤造成測量失敗;
1.按退出鍵返回;
2.檢查測量前準備是否確;
3.開機│☁▩▩,重新測量│╃◕•·。
A/D晶片錯誤
硬體電路故障; 方案 1▩₪▩:關機後再開機;
方案 2▩₪▩:按復位鍵;
方案 3▩₪▩:返回生產廠維修│╃◕•·。
電機走死
▩₪▩:機械故障;
方案 1▩₪▩:關機後再開機;
方案 2▩₪▩:按復位鍵;
方案 3▩₪▩:返回生產廠維修│╃◕•·。
感測器返回中
感測器在自動返回過程中
1.按退出鍵返回│☁▩▩,待感測器返
回到起始位置;
2.重新測量│╃◕•·。
儀器工作不正常
1.關機後│☁▩▩,再開機│╃◕•·。
2.關閉電池開關│☁▩▩,過 10 秒鐘後再
開│╃◕•·。
8 參考資料
8.1輪廓和濾波
8.1.1 輪廓
本儀器是在濾波輪廓和直接輪廓兩種輪廓上進行引數計算的│☁▩▩,全部計算符合 GB/T
3505-2000 《產品幾何技術規範 表面結構 輪廓法 表面結構的術語╃₪•、定義及引數》│╃◕•·。
原始輪廓▩₪▩:在感測器拾取的輪廓訊號中│☁▩▩,只濾除噪聲的輪廓│╃◕•·。
濾波輪廓▩₪▩:原始輪廓經過粗糙度濾波器去除波度成份後的輪廓│╃◕•·。
直接輪廓▩₪▩:只對原始輪廓進行zui小二乘法中線計算的輪廓│╃◕•·。
8.1.2 濾波器
RC▩₪▩:是傳統的二階 RC 濾波器│☁▩▩,符合舊標準│☁▩▩,考慮還有使用者在使用│☁▩▩,作為過渡本儀
器仍然保留│╃◕•·。該濾波器的輸入與輸出訊號有相位差│╃◕•·。
PC-RC▩₪▩:是在 RC 濾波器的基礎上進行數字相位修正的濾波器│☁▩▩,幅值傳輸特性與 RC
濾波器相同│☁▩▩,基本沒有相位差│╃◕•·。透過 RC 和 PC-RC 濾波器得到的幅值引數
相同│╃◕•·。
Gauss(高斯濾波器)▩₪▩:是的粗糙度濾波器│☁▩▩,符合 GB/T 18777-2002 《產品幾何技
術規範 表面結構 輪廓法 相位修正濾波器的計量特性》│╃◕•·。
D-P▩₪▩:直接輪廓│☁▩▩,採用zui小二乘法中線│╃◕•·。
8.2驅動行程長度
本儀器感測器的實際滑行長度與所選濾波器和評定長度有關│☁▩▩,實際使用時請參照下
列圖示│╃◕•·。 27 參考資料
第 27 頁 共 31頁
8.2.1 RC 濾波器
8.2.2 PC-RC濾波器
8.2.3 Gauss濾波器
8.2.4 D-P 直接輪廓
8.3 TR220 粗糙度引數定義
本儀器的引數計算符合 GB/T 3505-2000 《產品幾何技術規範 表面結構 輪廓法 表
面結構的術語╃₪•、定義及引數》│╃◕•·。 28 參考資料
第 28 頁 共 31頁
8.3.1 輪廓算術平均偏差 Ra
在一個取樣長度內縱座標值值的算術平均值│╃◕•·。
8.3.3 輪廓的zui大高度 Rz
在一個取樣長度內│☁▩▩,zui大輪廓峰高 Rp 和zui大輪廓谷深 Rv 之和的高度│╃◕•·。
8.3.4 輪廓zui大高度Ry
Ry 的計算方法為│☁▩▩,先算出每個取樣長度內輪廓峰頂線和輪廓谷底線距離的值│☁▩▩,然後取
這些值中的zui大者│☁▩▩,即為評定長度內的 Ry│╃◕•·。
8.3.5 輪廓峰谷總高度 Rt
在評定長度內zui大輪廓峰高和zui大輪廓谷深之和│╃◕•·。
8.3.6 輪廓zui大峰高Rp
在取樣長度內從輪廓峰頂線至中線的距離│╃◕•·。
8.3.7 輪廓zui大谷深Rv
在取樣長度內從輪廓谷底線至中線的距離│╃◕•·。
8.3.8 輪廓微觀不平度的平均間距 RSm
在取樣長度內輪廓微觀不平度的間距的平均值│╃◕•·。
∑=
=
n
i
i y
n
Ra 1
1
∑
=
=
=
i n
i
Si
n
RSm 1
129 參考資料
第 29 頁 共 31 頁
8.3.9 輪廓的單峰平均間距 RS
在取樣長度內輪廓的單峰間距的平均值│╃◕•·。
8.3.10 輪廓支承長度率 Rmr
輪廓支承長度與取樣長度之比│╃◕•·。
l
Rmr ηp = ; ηp=b1+……+bi+……+bn
8.3.11 輪廓的偏斜度 RSk
幅度分佈不對稱性的量度│╃◕•·。在取樣長度內以 n 個輪廓偏距的平均值來確定│☁▩▩,並由下式
給出│╃◕•·。
8.3.12 第三峰谷高度平均值R3z
R3z 是在評定長度內的每個取樣長度上的第三個輪廓峰高與第三個輪廓谷深之和的平
均值│╃◕•·。
∑( ) =
= ×
n
i
i
q
k y R n
RS 1
3
3
1 1
∑
=
=
=
i n
i
Si n
RS 1
130 參考資料
第 30 頁 共 31 頁
8.3.13 粗糙度峰計數 RPc
圖中的 C 為兩條與中線平行的直線到中線的距離│╃◕•·。C 值的選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絕
對值方式│☁▩▩,即 C 值實際距離的值;另一種是相對百分數方式選定│╃◕•·。首先確定評定所需
要的 C 值│☁▩▩,然後│☁▩▩,計算 RPc 峰計數值│☁▩▩,一個高於 C 值的峰與一個相鄰的低於 C 值的谷組成
RPc 峰計數值的一個數│╃◕•·。RPc 是在評定長度上計算評定的│☁▩▩,公式如下▩₪▩:
8.3.14 核心粗糙度深度 Rk
粗糙度核心輪廓的深度│╃◕•·。如下圖, ΔMr=40%的所有割線中梯度zui小的為等效線│╃◕•·。等效
線與 Mr=0%和 Mr=100%的交點的垂直距離即為 Rk│╃◕•·。
0 20 40 60 80 100
40%
40%
傾斜度zui小的割線
割線
Mr1 Mr2
Rk
等效線
支承率Mr/(%)
8.3.15 支承率 Mr1╃₪•、Mr2
Mr1 是由粗糙度核心輪廓與突峰的相交線確定的水平線所對應的百分數│╃◕•·。
Mr2 是由粗糙度核心輪廓與低谷的相交線確定的水平線所對應的百分數│╃◕•·。
如上圖│☁▩▩,透過等效線與 Mr=0%和Mr=100%的交點做水平線與支承率曲線相交│☁▩▩,交點的
水平座標即為 Mr1╃₪•、Mr2│╃◕•·。
8.3.16 去除的峰值高度 Rpk
高於粗糙度核心輪廓的突峰的平均高度│╃◕•·。如下圖三角形 A1為與峰區等面積的直角三角
形│☁▩▩,底邊長度為 Mr1 至0%的長度│☁▩▩,A1 的高為即Rpk│╃◕•·。
Rk
等效線
Mr1 Mr2
A1
0 20 40 60 80 100
A2
Rpk
Rvk
支承率Mr/(%) 31 附表
第 31 頁 共 31 頁
8.3.17 去除的谷值深度 Rvk
低於粗糙度核心輪廓的谷值的平均深度│╃◕•·。如上圖 A2 為與谷區等面積的直角三角形│☁▩▩,
底邊長度為 Mr2 至100%的長度│☁▩▩,A1 的高即為 Rk│╃◕•·。
9附表
9.1螢幕顯示放大倍數
下表為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放大倍數與螢幕顯示滿量程的對照表│☁▩▩,放大倍數增加一倍│☁▩▩,
顯示量程範圍就縮小一倍│☁▩▩,根據需要按回車鍵來調整│╃◕•·。
螢幕顯示放大倍數
螢幕
顯示 量程滿量程 ×1 ×2 ×5 10× 20× 50×
±20µm ±20µm ±10µm ±4µm ±2µm ±1µm ±0.4µm
±40µm ±40µm ±20µm ±8µm ±4µm ±2µm ±0.8µm
±80µm ±80µm ±40µm ±16µm ±8µm ±4µm ±1.6µm
9.2取樣長度選擇推薦表
Ra (µm) Rz (µm) 取樣長度(mm)
>5~10 >20~40
>2.5~5 >10~20 2.5
>1.25~2.5 >6.3~10
>0.63~1.25 >3.2~6.3
>0.32~0.63 >1.6~3.2
0.8
>0.25~0.32 >1.25~1.6
>0.20~0.25 >1.0~1.25
>0.16~0.20 >0.8~1.0
>0.125~0.16 >0.63~0.8
>0.1~0.125 >0.5~0.63
>0.08~0.1 >0.4~0.5
>0.063~0.08 >0.32~0.4
>0.05~0.063 >0.25~0.32
>0.04~0.05 >0.2~0.25
>0.032~0.04 >0.16~0.2
>0.025~0.032 >0.125~0.16
>0.02~0.025 >0.1~0.125
0.25